首页部门简介服务指南图片新闻党建工作诗书雅斋社团巡礼保健知识云山长者工资查询政策法规下载专区
云山长者
 
长者访谈录
您的位置: 首页>云山长者>长者访谈录>正文

【口述历史】何自然:情牵广外 师心永恒

时间:[2013-10-16]  来源:

[ 文字:记者 朱嘉茵 廖艺诗 | 图片:记者 张帆 翻拍 | 编辑:刘红艳 张迅 ]
[
提交: | 审核:2010-05-23 15:22:02 | 点击:3848 ]

  
  
编者按 37年舌耕春秋,37年风雨不掇,他陪伴广外走过开门办学的风雨路程,他陪伴广外攀过语言学创立的高峰,他陪伴广外越过学科建设的险关。云山珠水间,一路走来,当年的青涩小伙早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语用学专家,而广外也早已茁壮长大。玉兰花开,清幽袅袅,在这个玉兰飘香的夏天,记者怀着崇高的敬意走近这位为广外鞠躬尽瘁的何自然老先生。


何自然(后排左一)与同事们在广外合影(翻拍)

 

开门办学 觅得翻译真功夫

  何自然原是西安外国语学院的俄语讲师,1964年“转行”教英语。因机缘巧合,他调任到广州外国语学院,在当时的英语一系任教。提到刚来到广外的情景,何自然侃侃而谈。当时全国正在进行“教育革命”,要求老师与学生一起走向农村,走向社会。在此大环境下,广外的有些班级去了农村,有些到了工厂,边劳动,边教学。为了编出适合教学的教材,何自然同当时在教材组的王宗炎一起到工厂考察,在农村、工地劳动,体验和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然后把学来的术语和内容用英语写成课文,编进教材。所有这些均属于当时“开门办学”教改措施的一个部分。

  当何自然回忆起辛酸却又充满着快乐的往事时,他情不自禁地笑着说,“当时那才叫有趣啊!”当时,他与另一位深谙科技翻译的前辈 吴继辉 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曙光电器厂,一边劳动一边翻译工厂提供的进口设备说明书。但由于学生们对技术不了解,他们在翻译一种美国进口的心脏起搏器的资料时,只能逐字逐句从词典里照搬字面意思,然 后交给 老师“校对”。学生们当时翻译出来的说明书无人看得懂,于是两位老师就忙开了。他们不得不放弃学生完成的的“译文”,连续数月废寝忘食地把说明书重新翻译了一遍。但当工厂技术员拿到经过两位老师精心“校对”、厚达4厘米的一大本资料时,却只从上百页的文字中划出三、五页他们认为有用的资料,而其余部分原来都是一些无需翻译的常识。


何自然(一排左二)与同事们的合影(翻拍)

  何自然感慨地说,“其实这也正是开门办学最值得回忆的地方——翻译时要对译文的要求有所了解,明确取舍,不要拿起原文就译,闭门造车。” 思索了一会,他一语道出真谛:“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技术资料翻译,都同样需要外语基础和专业素养的积淀。”

 

打破常规 不拘一格用人才

  “78年恢复高考后,当时的学生们在学习上很用心,对知识的渴望特别强烈。” 谈到学生,何自然的自豪和欣喜溢于言表。当时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组织了一个“周三学术论坛”,每周三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并把每一学期学生们的精彩言论集结成《论文集》出版。


讲习班上,何自然(右二)认真地与学生交流(翻拍)

  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何自然更是不遗余力。若有学生提出要跟他学习语言学,他便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义务帮助学生修改论文,还把论文推荐到专业期刊上发表;八十年代学院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时,他积极推荐学生去应考;对与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他会更加注意去发掘他们的长处;为了使当时广外的两年制研究生进修班的学生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作为当时学院教务处的负责人。他亲自多次到北京为学生争取到攻读学位的资格。种种为学生们所做的努力如今在何自然口里说出来竟变成轻如鸿毛的小事,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引起师生们思想火花的碰撞(翻拍)

 

寄语广外 继续学科建设道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 桂诗春 先生访问英国后,给广外带来了当代语言学,为广外语言学学科的创建起了推动作用。八十年代初期,桂诗春、李筱菊等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班并倡导全国的外语测试。而在桂灿昆的带领下,当时出国深造归来的伍谦光、何自然、肖惠云等几位英语系老师用国外所学的新知识共同组建了一门反映当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当代语言学”课程。广外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就由此起步。随后,语言学学科的教师队伍逐步壮大,为当时学科建设薄弱的广外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广外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如今,广外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基地。回首当初的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大,何自然很欣慰:“当时年轻的广外像树苗一般成长壮大!” 


何自然教授(中)与同事们摄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门口(翻拍)

  尽管已退居教学一线多年,何自然仍十分关心我校未来的发展。他认为我校应继续坚持自己的优势学科,注重重点学科的发展。与其他外语学院相比,我校的独特优势正是语言学的学科建设。“广外靠语言学学科建设打响了名气,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优势学科。”何自然认为,我校应继续秉承优势,总结过去的经验,吸取后备力量,走研究型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何自然、桂诗春教授于1989年为《广东高校十年教学改革与研究》撰写的文章(翻拍)

 

  记者手记  时间已将近下午五点,记者们依依不舍告别何老。但何老的话语仍深深镌刻在记者的心上。虽然之前听说过何老的坎坷往事,但在采访中,何老却绝口不提那些过去。这位对教学满腔热情,矢志不渝的老教授,这位心直口快,不藏城府的老先生,这位治学一丝不苟,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老学者,让笔者感受到了那份淡泊宁静以致远的态度,那份对广外的满腔热忱。


何自然亲切地与记者讲述广外往事

 

附: 何自然 教授简介:

   何自然 教授,男,19373月出生,汉族,广东中山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用学会会长。195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留校任教;1973年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83-1984年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攻读语言学,师从著名学者S. Davis教授,专攻语用学。 何自然 教授于1959-1973年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任助教、讲师,1973年后在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语言学博士生导师,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杜伦大学从事认知语用学研究,1998年应聘赴香港理工大学作有关社会语用学的合作研究。

   何自然 教授曾任广州外语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涉外秘书系主任,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任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学术刊物《现代外语》编委副主任。曾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英语学科评议组组长、广东省翻译人员高级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Intercultural Pragmatics)的编委及特约审稿人。 何自然 教授曾开设英语、英语语法、语言学概论、翻译、语言与文化、英语写作及当代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并在博士生中讲授语用学、语言哲学、语言逻辑、认知语用学等学位课程,指导语用学方向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以及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语用学、模因论方面的研究。

   何自然 教授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概论》及其他有关英语语法及语用学的译著、论著及合著十多部。如《语用学概论》(19882002)、《现代英语语法教程》(译著,199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语用学探索》(2000),Notes on Pragmatics (《语用学讲稿》)2002),《当代语用学》(2004),《英语语用语法》(2004),《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2007),《英语语用学》(译著,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2009),等。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 何自然 教授的论著在各学科论文中被引用次数多年来都排在全国前列,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最近入选2008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来源:http://www.gwnews.net/article-61365.html

 

上一条:【口述历史】冯益谦:拳拳师者心 悠悠广外情

下一条:【口述历史】马桂琪:把一生的事业献给广外

关闭窗口

CopyRight@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离退休人员工作部
Address 广州市白云区 白云大道 北二号